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详情

不开机成2019年影视公司常态,谨慎观望为哪般?

2019-01-24

纵观2018年,影视行业的发展总体趋于“冷静”,并且有几大关键词不可忽视:明星高片酬、偷税漏税、阴阳合同......问题的出现就意味着政府将会进行调控、行业加深自律,从而出现了限薪令、补税政策等一些列相关政策或举措。在影视行业整体“自净”的过程中,“燥热”资本掀起的浪潮逐渐退去,那些基础弱、本钱薄的小型影视公司只能“留在沙滩”上。


对于影视剧备案立项数量呈现一路下滑的趋势,据相关业内人士透露,一大批影视公司都在2019年沉寂下来,新项目开工暂被延迟。那么,这些公司到底为何选择暂缓脚步而未有新作?传媒独家认为有以下几大原因:


原因一:相关政策的发布实施


从年初的“阴阳合同”曝光之后,媒体与公众反应强烈,国税总局强势介入,于是演变为全行业的“补税风暴”,不但涉及明星,还涉及编剧、导演、职员、制作公司、发行公司等多个环节。再到2018年第四季度霍尔果斯等地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形成“霍尔果斯忙注销”这一现象。这不仅使得一种萧瑟的气氛在影视圈内弥漫,今后税收额的提高使得合规成本增加,更是直接性地导致了作品数量锐减。

此外,影视行业还面临着内容审核尺度愈加严格、题材受限的影响。大型影视公司可能在审查方面比较有经验、受损较小,但对于小型影视公司、工作室来讲,是否摸到“脉门”则关乎生死。总体来看,相关政策的发布实施对于整个行业的影响在短期内是不容小觑的,但从长期来看,则是促进影视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步。


原因二:资本疲软 


之前大量的投资涌入影视行业,而在现在的政策环境下,不仅要承担项目的风险,还要补税。不断加大的投资压力,导致大量资本外逃,不少投资方都开始撤资。


其实资本热钱涌入的套路无非就是通过不断并购业内影视公司来换核,并以业绩对赌的方式来捆绑被收购子公司,稳定自身业绩。对这些跨界进入影视行业的公司来说,虽目前处境危机重重,但正因擅长资本运作,再不济还能套现离场,受伤的大多是员工和股民罢了。

但在2018年3月,大批上市的影视公司股票断崖式跌落,业绩出现巨亏,试图重组却因失败、违规行为被封查......并且目前影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现金流问题,在如今外行资本撤离的大环境下,能融到的钱本来就少,在此情形下,如果一个公司能融到资,便拥有了比其它公司更大的话语权,也有了做项目的资本,而没有融到资的公司便没有了存在的砝码,最后只能坐吃山空。所以,能不能融到资也将直接决定着公司是否会有新作品甚至是生死

 

原因三:行业开启“自净系统”,观众审美不断提高


以往看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爆款相,大多可套用明星+IP+大制作影视公式,如果符合,那么收视或播放情况也差不到哪儿去。流量有了就不愁资金不到位,在以往的热闹光景下,有明星资源、囤几个大IP,多个项目就可以开机了。


但在今年的影视环境中,这些大型公司擅长的攒局游戏失效了。只有《延禧攻略》《如懿传》《镇魂》《快把我哥带走》等作品引起话题热议,并且大部分还都是中小成本网剧。而那些大制作、大成本、大明星的作品却水花不大,没能打破剧荒的魔咒。

市场的风向其实也代表着观众的选择,表明观众的审美以及观剧标准不断提高,徒有外表却没有内涵的作品再也吸引不到他们的关注了。


c9a1b5952cc34d71b7b94bca66c3076b.jpg


结语:


有人说,今年是寒冬,但笔者却认为这是行业发展的转折点。市场的需求、观众的口味是不断提高的,而这也就需要行业内各领域不断提高自身、继续深耕内容。好的作品会说话,市场和观众自会给予反馈。


政策趋严、资金抽离、行业竞争、受众口味提升......多重压力下,影视项目的开工确实变得异常艰难,但更是一个触底反弹的绝好机遇,形成对行业发展的助推。影视公司只有具备多线作战能力,拥有健康完备的发展体系,并且不断进行加重底蕴和加实基础,才能在不断冲击中立于不败之地。而对于那些新兴的中小型公司来说,如果没有项目启动能力,就需要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身制作水准,因为市场总归有一个比较稳定的惯性,专注内容、吸纳力量总会有反弹的机会。


市场激荡变革,但刮走最多的还是那些外行公司,对于真正做优质内容的公司和个人来说这是一个撇去泡沫之后的纯粹市场,洗净铅华之后的专心创作成为主流后更会迎来市场的不断繁荣发展。

来源:传媒内参—传媒独家